修习禅定的基本知识

18 Jan 2024

人是由身与心组成,心作为一种能量形式,起到控制和向大脑传递信号的作用,使我们以好或坏的方式进行思考、说话和行动。心的功能是“受、想、行、识”。我们不应该把心和大脑混为一谈,因为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特征,大脑主要是由颅骨内的血与肉组成。心是存在的,就像电能或磁能一样,虽然肉眼看不到,也无法触及,一样真实存在。

无论是行善或造恶,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心不坚定,不定的心就可能促使我们成为善人、或者是恶人。我们应该培育和控制心,而不是让心来控制我们。在自然状态下,当心完全静止时,心是纯净与圆满的,没有被任何烦恼污染。在这种状态下,心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事实上通常心总是漂浮不定,胡思乱想。浮躁的心就像被搅动的水变得混浊,看不清楚水里有什么。浮躁的心,就如同混浊的水一样。修习禅定是一个宁静和净化心的过程,使心恢复到自然清晰的状态。

什么是修习禅定

心如同海洋,而诸如快乐、烦躁、散乱与无聊等瞬间的心理状态则犹如海面上起伏不定的海浪。正如海浪平息过后可以看见海洋深处的宁静一样,我们也可以透过修习禅定平息内心的波动来实现内心的安宁。修习禅定为国际通用,它不仅适用于佛教徒,也适用于热衷禅定的人。

禅定的核心是触及存在于所有人体内的心识本质或证法的因缘。这种心识本质不是透过禅定创造出来,而是原本就存在每个人的体内,只有通过精进修习禅定,跨越种种障碍才能体验到。一个人不必信仰宗教,只要确定要了解“自我”,并渴望认知内在的心识本质,就可以从中发现该它的价值,它是超越宗教的东西。任何有机会修习禅定的人都知道,它让我们以一种更广阔、深邃的视角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修习禅定的方式

根据佛教经典《清净道论》的记载,一共有四十种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修心入定来证悟佛法。根据在修习禅定时心安放的位置或定点,可分为三种方法:将心安放在体外;将心安放在体内某个位置;将心安放在体内中心处。

  • 将心安放在体外,大多数人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向外看。这样的缺点是看到的画面往往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想到达至上的修行成就,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 将心安放在体内某个位置,这个修行方法就是将正念正知、感受或各种情绪置于体内。只有少部分人会采用这方法,虽然假的禅相很少出现,也会产生内在的知识,但无法达到至上的修行成就。
  • 将心安放在体内中心处,这种修行方法是将心安放在自己的身体中心。训练心静定下来,达到正确的平衡,在这个阶段自己会循序渐进地体验到无限的快乐以及认知无上的知识。这种修行是我们通往解脱之道的正确方法。
身体中心

自然界中的每个物体都有重心,即保持其平衡的点。例如,杯子被子的重心在杯子的中心点,棍子的重心在棍子的中心点等等。如果把杯子或棍子放在一边或偏离重心,就会因为失去平衡而掉下来。因此,所有物体的重心始终是位于中心位置。

身体的中心就是我们意识流的中心点,也是内在快乐与智慧的源泉,犹如心灵的家园。它的位置在与肚脐平行的腹部中央往上提升两指宽的高度处,被称为心的“第七处”。

禅修者的目标是透过调整或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定点,从而使心到达身体中心点,即身体平衡点。当心完全到达平衡点后,就可以清晰地看见内在的画面,能够看见并深入了解内在的知识、预知与智慧。尝试把心想象成照相机的镜头或收音机的表盘,可以调整相机镜头的焦距拍出清晰的画面,或者调整收音机的表盘找到所需电台的波段。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调整心,当心的“焦点”或“波段”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它就会具备强大的力量。

心的第七处

第七处位于身体的中心,肚脐上方两指宽的高度处,这既是心灵的家园,也是证法的入口处。当心安住在第七处时,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安全的避难所里,这是一个不受污染与影响的地方,在这里心会变得无比纯净与安宁。当心安住在第七处,这里将成为一切善行的起点,既是清净之道,也是趣向涅槃之门。一切诸佛都是透过体内中心第七处觉悟成佛。

修习法身法门

法身法门是20世纪初由北榄寺祖师教授的一种佛教禅修方法。法身法门的修习包含止与观两个层次,止的目标是通过调伏五盖,达到称为“心的静定”的一境性状态。虽然禅修者可以采用的修行方法有多达四十种,但如果克服了五盖的障碍,所有的修行方法都会汇集成统一的路径,一起导向内观层次的禅修。法身法门所教导的内观层次比其他学派更深入。

在修习法身法门中所达到的层次,通常以内在十八身作为解释。从粗人身开始到细人身,依次证入更深的层次,直至证入称为觉悟之身的法身。修习法身法门令身心清净的过程与《转法轮经》中所描述的过程相一致,在光明生起的同时伴随着证得天眼、智慧与明辨。

 
安放心的七个定点(处)